刘忠范院士:需要厚积培植科学精神滋长的土壤
2018-11-22 16:34:21
281
在原始创新中,基础研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,往往它的重大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。而基础研究投入多、周期长、见效慢,具有很大不确定性,有些科研人员就耐不住寂寞、急于求成。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滋生?
刘忠范答道:
“实际上,这是因科学精神缺失造成。现在科技界普遍存在浮躁、急功近利的现象,把在《自然》或《科学》等刊物上发文章作为目的,至于能在现实中解决什么问题,就不深究了,还有的为多出成果,追求短平快,重跟踪不重原创,这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。”
“但不能单纯将其归结为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,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与对科研成果、人才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。现行评价机制多为引导大家做仅对自己有用的事情,如发论文直接挂钩拿学位、提职称、发奖金等,但对产业发展无大用。”刘忠范进一步指出。
他认为,要做有用的东西分两个层面:对科学有用,可留在科学史,写进教科书;要对国计民生有用,真正把一项研究变成造福社会的产品。
“对于科研成果、人才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,去功利化,而非单纯量化指标,为科研人员‘松绑’,才益于他们沉下心做事。” 刘忠范强调。
“如果你自己不热爱科研,甭想让学生去热爱”,这句话刘忠范院士经常对同事和属下讲。 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,曾是刘忠范在东京大学留学期间的老师。“在科研道路上,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领路人,把我带入科学殿堂,对科研萌生浓厚兴趣。”刘忠范回忆道。